25书屋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 政变 (下)(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电影推荐:辣妹神探(天天影院) 
热门推荐: 学长我错啦(H1V1吧?)暗许(1v1 年下)星帝睡前一篇小黄文桃花煞养尊处优的女仆大人

康雪烛阴冷地笑了一下:“中堂大人,难道你以为我还敢伪造遗书吗?好吧,你先谢恩,自己拿去看看罢!”

肃顺谢了恩,双手哆嗦着接过了圣旨,圣旨上面清晰地盖了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

“中堂大人,此必是康雪烛伪造圣旨,想置中堂大人死地,我等拼死护卫中堂,去向陛下申冤!”

肃顺边上部下一齐大叫,纷纷拔出刀来。

“大胆,想造反吗?”随着康雪烛的这一声厉吼,那些身边的“洋夷士兵”一齐举起了枪来,虎视眈眈的对准了肃顺部下,乔尼却只当是个没事人一样站在了一边。

之前康雪烛就已经通过自己拜访了英法公使,转达了北京即将发生政变的消息,英法公使看清了北京的形势,认为肃顺集团是一个封闭的、对外人充满敌意的保守分子组成,不如能让奕这般有开放眼光的政治家掌权。

康雪烛说出了自己的全盘计划,并且希望借助英法之手,让肃顺这些人丧失戒心,从而一举政变成功。

英法公使对于康雪烛的计划大加赞赏,并且当即任命乔尼中校协助,同时还赋予了乔尼中校一项特别的权利,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必要的手段来协助康雪烛尽快平息政变!

乔尼当然知道所谓“必要的手段”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这个时候乔尼还是更加乐意看着康雪烛是如何来应对眼前这些情况的。

“你们都想造反吗?”康雪烛声音阴冷:

“我奉圣旨拿贼,反抗者皆杀无赦!凡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告诉你们,兵部侍郎胜保已经进京了,难道你们真的想满门抄斩吗?”

肃顺那些部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手握京、津军事大权的胜保也站到了太后这一方吗?还有那些“洋夷士兵”,当中虽然有些是康雪烛的部下假扮的,但却真有英国士兵在其中。难道,自己真的要和洋夷血拼?

肃顺长长叹息一声,知道自己一时不察,中了康雪烛的诡计,乃至大势已去,他颤抖着身子站了起来,哆嗦着朝自己的部下挥了挥手:

“我和他们去,我和他们去,你们不要枉自送了性命,回去好好等候朝廷发落......”

八月初二,“北京政变”爆发,在肃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迅速成为了阶下囚。谕旨宣示谕令罢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一切职条;令其他五人退出军机处,分别治罪。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载垣、端华入宫,见到宫中居然多了不少陌生面孔,不知发生了何事,冒失喊道:“太后不应召见外臣!“

奕见状再宣准备好的谕旨,宣布将载垣、端华、肃顺革职拿问,交宗人府严行议罪。

载垣等热门大喊:“我辈未入,诏从何来?“即认为诏旨必由顾命大臣拟定才可以钤印下发。

奕挥手令侍卫拿下。几名侍卫拥上,将载垣等摘下顶戴,推出隆宗门,锁禁于宗人府。

就在政变发生的同一天,在奕授意下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要求太后垂帘听政;带兵大臣胜保请求的奏折也在这天到京;僧格林沁也正式来函告知拥护太后的垂帘和近支王辅政。

下午,康雪烛将肃顺押到宫中,愤怒的两宫太后立即宣布查抄肃顺在京和在热河的家产。

经宗人府和刑部等官议定,两宫太后批准,谕将肃顺“斩,立决”;勒令载垣、端华自尽;另五大臣也根据轻重分别治罪。

一场夺取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在慈禧与奕、康雪烛等人的联合行动下,完全成功了......

没有过了几天,紫禁城养心殿里举行了“垂帘听政”仪式。养心殿正中硕大的龙椅上,坐着全身帝服、年仅六龄的小皇帝载淳。新皇帝身后,是一架八扇黄色纱屏,屏后并坐着两位年轻而美丽的慈安和慈禧皇太后。恭亲王奕率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在养心殿前行礼。然后,奕进至殿内,站于御案左侧,以议政王身份接递奏疏,呈予御览,由皇帝和太后共同阅看。恭亲王参与议政,为两宫皇太后提供决策处理意见。

从这天开始,清政府的最高统治大权,便以这种极为特殊的形式出现,即太后垂帘与亲王议政的联合主政形式出现。

这是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发动政变,推翻八王赞襄制而产生的新体制。

此前,十月初五日,内阁公布取消肃顺等所定的“祺祥”年号,以“同治”年号代,定以明年为同治元年。“同治”,是指两宫太后与皇帝共同治理大清天下之意,而非太后与亲王共同治理天下也。

“祺祥”是赞襄八大臣为新皇帝所拟的年号,当时已铸币、印历,为新君登位祝贺。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另铸“同治通宝”。

皇帝、太后、亲王,都要治理天下,问题就复杂起来。好在当时同治帝年龄尚小,只是个摆设,那“垂帘”与“议政”又是怎样的关系?

在皇帝登极大典上,内阁明发上谕,公布了统治中枢的主要大事处理程序。第一步,地方大员及军营的折报均先呈两宫太后披览;第二步,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后提出意见;第三步,再把议后的文件交太后裁定;第四步,按太后的裁定意见再由军机处拟旨;第五步,再呈请两宫皇太后审正后正式颁发。

其实所谓两宫太后,仍主要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直是个陪衬和摆设。上述程序已经够复杂了,一份文件递来递去,如果出现分歧,出现争论,争来争去可就麻烦了。肃顺集团是太后和恭王联合推翻的,自然得他们联合实行权力统治和权力分割。

在分割当时的权力时,奕是想多一些得到权力的。但是,他也如同肃顺那样,小看了慈禧太后。在推翻肃顺集团之后,她已取得了更大实际的统治和斗争经验,她知道手中无权就要任人宰割。在当初她与肃顺集团拼杀过,最后胜利的是她。但是,没有奕的支持和参加,她绝无成功的可能。所以,她要给恭亲王更多的权力。

但她更知道,如果以为恭亲王会永久那么拥护她,也是太天真了。以后,会有矛盾产生的,说不上会有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产生。

所以,在新的政权出现时,她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最高统治权,要弄明白“垂帘”和“议政”的关系。她对内阁所发上谕中那个程序,她要王公大臣、六部九卿们一起讨论,一定要讨论出垂帘听政的具体章程来。大家都参加讨论,正好也是让朝中大臣们,都知晓垂帘太后手里有多么大的权力。

可是关于如何垂帘,王公大臣们查经翻典,绞尽脑汁,商议再三,也找不出其“章程”来。历史上虽有几位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

贤后临朝,如汉朝的和熹后、晋朝的康献后、宋朝的章献后等等,也只是临朝而矣,并未形成章程和制度。恰恰相反,清朝二百多年祖制,是禁止后宫干政的,更无章程可循了。

慈禧见垂帘章程难产,便以皇帝名义明内阁两道上谕,点出垂帘听政的要点,让王公大臣们据此要点再议详章。

其中一道谕旨的主要内容:“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见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决......惟缮拟谕旨,仍应作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钦遂慈训,嗣后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着仍书朕字,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谕旨强调的根本精神是“皇太后躬亲裁决”,即一切大权都要掌握于太后手中,这是不容置疑者,不集中体现这一精神,垂帘章程是通不过的。

根据这一根本精神,王公大臣先后又议了十天,最后总算议妥。以礼亲王世铎领衔奏上。垂帘章程共计十一条,其中心思想确实体现了太后大权独揽的精神。中外一切章疏、官员的升黜大权皆在太后,恭亲王、军机大臣仅有议论之权而已。

而在这场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恭亲王奕,协助慈禧太后取得了辛酉政变的胜利,垂帘听政之始,她对一切政事尚不熟悉,京中党派分歧,她也难以操纵。

故此,她把恭亲王引为己助,如左右手。她接连发布上谕,给恭王许多官衔。如议政王、宗人府令、内务府大臣等,又赏食亲王双俸。

但是奇怪的是,在这次政变中同样功勋卓著的康雪烛,却还是戴了个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的衔,并没有得到其它任何的赏赐。

如果说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是这次政变的策划者,那么毫无疑问的康雪烛就是这次政变的执行者。

但是,康雪烛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就连胜保都得到了赏赐,可是,唯独只有功劳赫赫的康雪烛没有,没有人能读懂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