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锦绣江山 第四百四十九章 威烈夏金诺
最先到达威烈夏金诺要塞的是党卫军第三骷髅装甲师的一个连和第九青年步兵师的两个旅。在他们到达要塞之前已经通过飞机侦察得知要塞驻扎了大量的俄国士兵。
负责指挥先头部队攻击的第九青年步兵师师长宋子寒少将在要塞外观察了将近有半个小时,发现要塞防卫严密,外围布满了各种阻止坦克和步兵前进的障碍物,要塞外围阵地起码安排了两万人以上的防卫部队。
宋子寒并没有立刻盲目地命令士兵冲锋,他让坦克连对要塞进行试探性的攻击,十几分钟的炮击下来,要塞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就连被炸死的俄国士兵的尸体竟然也没有人去理睬,任由其形状恐怖的横躺在那里。
现在的这批党卫军高级军官,全都是经过最严格的军校训练,经历过战火考验而提拔上来的,虽然这些军官依然象他们的前辈那样对战争充满了狂热,但他们已经并不仅仅凭借着狂热去战斗,对他们来说战前的研究分析是战斗前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让自己的伤亡减少到最小也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党卫军野战力量已经不再是死亡和流血的代名词,每一个帝国士兵的生命在他们的眼睛是都是宝贵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牺牲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个有哪怕一点的畏缩。
在炮击停止后,宋子寒以五辆坦克和两个步兵连的部队对要塞外围阵地进行了试探性进攻,在离阵地还有将近200米距离的时候,俄军阵地上的枪声就响成了一片。从这样的作战方式来看,宋子寒判断出对面的敌人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什么训练的新兵。
他立刻将攻击部队增加到了四个营,在正面战场对阵地发起冲锋。俄军阵地上的枪声虽然打得很凶猛,但在中国士兵看来这完全是在盲目射击,这些久经战场的老兵,象在做着一场愉快的游戏一样躲避对面射来的子弹,靠着坦克的坦克,一步步向敌人阵地压缩过去。
阵地上的俄军面对越靠越近的中国士兵显然是急了,他们更加疯狂地扣动着扳机,枪口发疯一样地喷吐着火舌,完全不顾自己带着多少子弹,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一切完全是徒劳的,中国士兵象一群羚羊一样敏捷的跳跃着,并不时的还击上一串子弹。
很快一百名上的中国士兵就冲上了一处小高地,他们惊讶地发现在这块小小的阵地竟然拥挤着超过五百人的俄国士兵。
俄国人叫嚣着向冲到阵地上的中国士兵扑了上来,青年师的士兵强行控制着用刺刀教训俄国人的想法,以手中的自动火力大片大片将盲目冲上来的俄国人扫倒在地,只一小会功夫,阵地上就堆满了俄国人的尸体。
这些俄国士兵战斗的精神还是值得尊敬的,在中国士兵强大火力的杀伤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踩着战友的尸体一次次的进行着徒劳无功的努力,想要着阵地上的中国士兵赶下去。
五百多个俄国人很有有人能活着下去,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倒在了中国士兵的枪口下,而中国士兵的损失仅仅只有不满二十人,这一块高地现在完全落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首战即取得这样的成果,让参与进攻的中国士兵感到非常满足,但这样的满足感还没有经过多少时候,俄国人的反击就开始了。在这块小高地下,中国士兵发现俄国人竟然聚集起了上千人的部队,黑压压的聚成一团,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密密麻麻的俄国士兵高喊着不知道什么口号向高地上发起了不要命地冲锋。人海一般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高地脚下简直成为了俄国人的坟墓。
这样的攻击方式让守卫阵地的中国士兵看得直摇头,这不是在打仗,这简直是在拿士兵的生命当成儿戏。不满一百名士兵每人的枪口下都起码倒下几个、十几个俄国人。
但俄国人这样的人海攻势也取得了成效,他们艰苦地一寸寸向前推进,一直推进到了能隐约看见中国士兵眉毛的地方,才暂时被阵地上强大的火力给阻击住。但他们没有撤退,而是趴在地上任凭子弹从头顶划过,只要阵地上的枪声稍微缓一缓,他们又会重新站起来冲锋。
阵地上的中国士兵很快接到了师长命令撤退的命令,他们再一次给了俄国人重大杀伤后,有条不紊地撤离了高地。
宋子寒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块小高地没有什么太大的军事价值,他之所以选择此处为攻击点完全只是想测试下俄国人对战争的反应。
看来威烈夏金诺的俄军指挥官是铁了心的不准备丢失任何一块阵地了,就连那么一块并不重要的高地,居然在死伤几百人后,还组织了上千名士兵进行反复冲击。
等第9集团军指挥部上来之后,宋子寒立刻向总司令张张作霖汇报了发生在这里的情况。
“老毛子的战斗力不行,我们的部队往往只有一个冲锋就能突到阵地上,但他们的人海战术还真是让人有些头疼。”宋子寒介绍着情况说道:“您是没有看到,就那么巴掌大的一块阵地,俄国人竟然聚集了五百多人的防卫力量,而在阵地丢失后,好家伙,上千人不要命的叫着喊着向你冲来。这哪是在打仗,简直是在屠杀,我们的士兵有的打枪打的手臂都肿了,可就是打不退俄国人的冲锋,我怕遭到什么损失,所以没有命令立刻展开大规模的冲击。不过得尽快做出决定,我看了下,要塞方面的敌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张作霖点了点头:“你做得很对,我们虽然一样有着充足的兵源,但不能学着俄国人那样把士兵的生命不当生命,要以最小的损失赢得最大的胜利。俄国的人海战术是让人觉得讨厌,在战斗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吧。”